金融云竞夺格局初现,银行上云仍需多方借力

继互联网金融支付、征信两大领域的“网联”、“信联”先后落地后,由银监会牵头16家金融机构组建的“云联”也来了,“金融云”一时成为业界热议话题。

事实上,早在2016年,银监会就发布了《银行业信息科技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。《意见》提出,到“十三五”末期,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,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%。目前,我国金融云的格局大概是由互联网机构、传统IT服务商、银行系子公司主导的三方争夺。

在一位银行技术人士看来,互联网系和银行系金融云各有优势。银行系通过技术输出建立的云平台服务,由于其对金融业务理解相对深刻,能够将很多年金融IT建设沉淀下来的技术、流程和管理经验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,对需要上云的金融客户做更多的业务定制,特别是借助对业务的理解,能够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上发挥更大优势。

而互联网系的云服务商,做金融云更具有互联网属性优势,通常可以快速将公有云的技术移植过来进行输出,提供更低成本的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。不过,标准化是互联网系的优势也是劣势,在解决某类互联网金融场景时,他们的标准化技术输出可以帮助客户快速构建起处理这类场景的IT系统,但在解决一些复杂金融交易场景时,对其定制化能力也是一个挑战。

另据记者多方了解,目前虽然多家银行都在构建与完善自有云系统,但总体而言,银行业务上云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复杂的应用架构进行解耦,把各种功能组件进行微服务化改造,以便能更好的利用云基础设施的弹性,并要解决好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问题。而上述安全性问题,则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系统迁徙至公有云进程中,核心账户系统迁徙缓慢的原因。

金融云的账户系统是核心系统,目前这一系统多数留在银行的自身机房或数据中心;非核心的系统包括微信银行、渠道营销平台、部分风控、人脸账户、智能客服,人脸识别、双录(录音录像)等,这些完全不涉及银行数据的、账户数据的非核心系统,是完全可以放在互联网公司搭建的公有云上的,这一点也得到了监管的认可。

在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,只有在防风险的前提下,互联网金融云公司充分发挥其“快速赋能”、“定制化”、信息数据库内容丰富等专长,银行业金融云公司发挥其熟悉银行的经营流程与体制建设、拥有全面的银行信贷和支付业务系统等优势,提升自身技术的优势,各方形成互补,才能为客户开通安全、畅通、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。
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用户投稿、用户转载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。电话:028-62778877-8261;邮箱:jenny@west.cn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:西部数码资讯门户 » 金融云竞夺格局初现,银行上云仍需多方借力

赞 (0)